净空大师法语精髓 ( 2 )

 
 
修学指导最高原则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。放下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就是真正发菩提心。不受外面干扰了,这得相当功夫才行啊。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。这种功夫首先你已经看破了,对于大乘教里面常常讲的,你真懂了,懂得什么呢?万法皆空。《金刚经》所谓: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你真看破了!所以你才能够如如不动啊,如如不动就生智慧,如如不动是定,是三昧。所以你为什么放不下?没看破嘛,把假的当作真的。真看破了,你就真放下了。你说我看破了,我放不下,假的!这个话我告诉你不是我说的,是我的老师章嘉大师早年告诉我的。因为我那个时候跟他讲,看破好像容易,放下很难。看得破,放不下。老师说:错了。你放不下就是你没看破,你要看破,一定会放下!他举了个比喻,叫我去想。他说桌上现在,这一边放的是一堆黄金,这一边放的是一堆黄铜,我要送给你,只送一样,你要哪一样?可能黄铜擦得很亮,黄金那里有灰尘有染污,你肯定就拿黄铜去了,你不识货嘛!你要是识货肯定拿黄金不会拿黄铜。这就是说明,真正看破一定放下,放下才是看破。没放下说看破,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。你得要承认没看破,没智慧,看破是智慧啊。有智慧的人就放下了,没有智慧的人他放不下啊
 
 
 

 

 
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,必須真實心中作
自他依正不善三業若起現行,必須真實心中舍
 
善導大師將身語意三業情況各說了兩條,一個是善,一個是惡,講的雖然精簡,而甚圓滿。意業即思想、見解,三業中是主宰,意如清淨真實,身語一定清淨,絕無虛妄。念佛人的思想、想阿彌陀佛;意念、念阿彌陀佛;觀察、觀阿彌陀佛。無量壽經所說的就是阿彌陀佛三業行為具體的記錄,仔細研究,念佛人應當學阿彌陀佛。密宗裡稱為本尊,本尊就是我的典型,我的榜樣,時時刻刻要向他學習,作為修學唯一的依靠。學他的發心、修行與成就,如何幫助別人,自行化他。他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是他修行的成就。這個成就主要目的是提供十方世界眾生一個圓滿的修學環境,乃是他對於一切眾生之供獻與恩惠。若講布施,他是大施主。我們常常想這些事情,自己將來有一天智慧德能亦能如阿彌陀佛,我們對於法界眾生也要有阿彌陀佛同樣的貢獻,此念佛人心中時時嚮往的。

 

 
又真實心中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。娑婆世界是一個很苦的環境,困難重重,內有煩惱,外有惡緣,善知識很難遇到,邪知見的人充斥在我們四周,楞嚴經說: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。此間修學不易,其他世界比娑婆好,但非十全十美,因十方世界是三種力量集合變現出來,第一是佛的願力,第二是眾生的善業,第三是眾生的惡業。西方世界則不然,它是阿彌陀佛願力造成的新世界,他成佛以來,於今只有十劫,一切環境都是新的,沒有惡業。凡是到西方的人都是移民過去的,其入境條件很嚴格,必須心地清淨才能去。心淨則土淨,所以它的世界是最清淨、最殊勝,道理在此。修學環境最好,沒有一個國土能比得上,一切諸佛都讚嘆阿彌陀第一,指其提供修學環境,並非指福報,若講福報,有不少佛國土比極樂世界更好。我們對於今天所居住的娑婆世界不可留戀貪著,否則即被枷鎖。本來宇宙間有無限的活動空間,很自在,如對於某一環境貪著就只限於這個狹隘的小範圍。只能把這個世間當作旅社,暫時在此休息一番,對一切依報有使用權,不要所有權,可得大自在。真正的故鄉是極樂世界,回到故鄉,壽命無量。對此身心世界絕不貪戀。但亦不應任意糟蹋,要藉假修真。我們這個身體以及世界環境都是假的,要藉著這個假環境修我們的真實。真實的是求生極樂世界。如果沒有假的,真的也修不成。

 

 
不善三業,必須真實心中舍。又若起善三業者,必須真實心中作,不簡內外明闇,皆須真實,故名至誠心。反而言之,身語意凡是不善的決定不造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。斷惡要用真心去斷,修善也要用真心去修,善惡都不能離開真實心。學佛對人對事對物,都應用真實心。這個世界是一個騙人的世界,再想想這樣做一定會吃虧,明知道吃虧也要這樣作。縱然吃虧能吃虧幾年呢?幾年過後,決定不吃虧,佔了大便宜。現在小小的虧不肯吃,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就沒份,來生還要搞六道輪迴,不值得。旁人虛情假意,我們處處真實。真實心與佛菩薩的心相應,應認識清楚,認真去作。以上所說是至誠心的含義
 
 
 
 

 

 
【覺海虛空起,娑婆業浪流,若人登彼岸,極樂有歸舟!】

極樂世界無有娑婆世界的眾多苦惱,修行人若要尋求歸向極樂世界之路,必須放下萬緣,一心繫念彌陀聖號,便可超脫生死之苦。

眾生所以受苦無盡,皆因被無明與貪欲所覆障,不識本具之清淨佛性,故而造諸惡業。若能了知此心與阿彌陀佛之心無異,當下便是淨土。

眾生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,需信、願、行三者俱足,將彌陀聖號持念至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,心無貪戀,意不顛倒,即得往生極樂國土

 
 
 
 

 

 
一切法從心想生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想自己要健康長壽,想自己美貌,那是大錯特錯,沒有這個道理!

希望自己相貌美好,你的心善,你的心好,相貌自然就美好;希望自己健康長壽,你的心地清淨,不胡思亂想,自然就健康長壽,這一定的道理!

我們要怎麼懺悔?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懺悔。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沒有惡念,這是真懺悔!

要懺除業障,首先要知道,什麼是業障?亂心是業障,妄想是業障,煩惱是業障,憂慮是業障,牽掛是業障。在心上只有這句佛號,業障就統統消除了。

佛法是最高明的養生之道!養生最重要的,要懂得養心!我們身要動,心要靜;心不但要靜,心要虛,心裡頭一無所有,身心清淨,一絲不掛,這樣的人身心健康,自然自在快樂。

 
 
 
 

 

 
1《無量壽經》上教我們善護三業,把口業放在第一。

2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,這一句裡面就包含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。

3.身、語、意,為什麼《無量壽經》要把擺在第一?一切眾生最容易犯的是口業,造口業。

4.我們平常修積的功德,說老實話,都從口業裡頭喪失掉了,所以功德積不住,都流失了。

5.口最容易造罪業,多少很好的修行人,修行一生,積功累德,到後來功德都漏掉了。從哪裡漏?從口裡漏。

6.辛辛苦苦修了幾十年,幾句話的口業就漏光了。口為禍福之門,不可以不知道。

7.覺明妙行菩薩教人,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

8.你要開口說話想想,我這話不說行嗎?如果不說可以,就不要說,多念一聲佛號積功累德。

9.看到別人有過失,我自己要反省,我有沒有?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。你說別人的過失就造口業,你的功德就流掉、漏掉了。你修得再好,都完了。

10.六祖大師說得好,若真修道人,不見他人過。一天到晚看到別人的過失,你到底修什麼?

11.你為什麼會看到別人過失?自己心裡有過失,才看到別人有過失。心清淨沒有過失,看一切眾生都成佛,一點毛病也看不出來。

12。萬法唯心,一切法唯心所變。所以彿看眾生統統是佛,菩薩看眾生統統是菩薩。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,這沒有法子!

13.我們中國古人常講來說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,這話很有道理。誰是是非人?說是非的那個人就是是非人;他說的那個是非人未必是是非人。

14.說是非的,決定是個是非人,現行犯,決定不錯!善護口業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

15.大家要知道,你不念佛,你就造口業,你就要受三途苦報。

16.一天到晚接觸人,張家長李家短,都是講得是非人我。你學佛,念經、拜佛、禮佛,修那一點點功德,都在你口裡漏掉了。

17.喜歡說別人過失,你積累下來是罪業,無量無邊的罪業!你要覺悟,你要明白,要趕快回頭。

18.心裡面憶佛、口裡念佛,不夾雜、不間斷,修無量無邊的功德,你不去做,你要去造罪業,那就沒法子了。

19.從前我們跟李老師學教,李老師常常講:你們每天所修的這些功德,都從口裡溜出去了

20.佛法講有漏,這很大的一個漏洞。我們所修的那一點點功德,都是因為有意無意地造口業,從口裡漏出去的。

21.喜歡批評人,喜歡說別人過失,這真的叫有漏,所有你所修積的功德,全都漏光了。

22.說別人過失,是最大的過失,最嚴重的過失。你想想為什麼?從你自己本身來說,你的心不清淨。

23.我們講菩提心,真誠你沒有,你心是虛偽的;清淨你沒有,你是染污的;平等你沒有,你是高下,總覺得自己是對的,別人是不對的;正覺你沒有了,你愚癡;慈悲你沒有,你自私自利。

24.從這個口業就知道,你完全用的是妄想分別執著,你與菩提心不相應。

25.與菩提心不相應,就是與整個大乘佛法不相應,大乘佛法任何一個法門,你都不會成就。

26.在世間法裡面來說,口為禍福之門,喜歡批評人,有意無意跟人家結了冤仇,結這個怨遲早你會遭到報復,因果通三世。

27.你喜歡批評人,人家也批評你,果報如是,你怎麼能免得掉。這是從你自己本身,破壞你自己的德行,破壞你自己修持的功夫。

28.夏蓮居老居士在《淨語》裡頭說了一句話,我印象非常深刻,他說:我們淨宗同學,如果三年不講話,保證開悟。這個話說得有道理三年不說話,你口業清淨。所以喜歡說話的人,你的功德都從這漏掉了,你不能不知道。

29.如果說對這個世間、對眾生,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代,你造的業都是地獄罪業,為什麼?今天這個社會諸位都曉得,動亂不安。將來在歷史上,這是天下大亂的時代,這種動亂誰造成的?喜歡說話的人造成的。

30.你天天批評人,天天說這個不是,說那個不是。你在那裡製造糾紛,你在那裡製造矛盾,你在那裡製造對立。你就是破壞社會安定,破壞世界和平。

31.你讓全世界眾生都在受苦受難,你天天說話批評這個,批評那個,你有罪過!你說他們大家都批評,沒錯。大家都批評,所以才有世界末日,這是共業所感。

32.你要真正覺悟了,我從今之後不再批評人了,那你就是脩大功德。為什麼?從此之後,我不會破壞社會安定,我不破壞世界和平,你這個功德多大!

33.雖然世間人沒有人稱讚你,為什麼?世間人不知道。我知道,我稱讚你。再跟你說,諸佛菩薩知道,天龍善神知道。

34《無量壽經》一開端就教給我們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,佛真的是慈悲到極處!

35.我們不但口不能說別人過失,心裡頭也不能夠記,不能有這個念頭,我們要養自己的清淨心。

36.我們的心都裝一切眾生最善的、最美的,我們的心就善就美了。我們要是裝一切眾生最不善的、最壞的、最骯髒、最惡的,我們的心就變壞心了,這個道理不難懂。

37.我們時時刻刻自己要注意,看到一切不善的,絕對不放在心上,絕對不放在口上,修行從這個地方下手。

38.古大德教導我們,什麼人能往生?心如佛心,願如佛願,言如佛言,行如佛行。我們學佛,佛在哪裡?佛就在淨土經典上。

39.我們好好的落實佛的教誨,經文字字句句我們要把它做到。我也常說,做到兩成你就有把握往生,兩成做不到不能往生。最重要的是口業,口業還不能夠改過來,我在此地斷言,你這一生不能往生,我的話說得很肯定。

40.口業不能再造,我們看到、聽到別人造口業,生憐憫心,他不知道,他還愚癡。

41.別人造口業,我們回報他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。你千萬不要批評:你錯了,你又造口業了。你說這個話,你又造口業了。你們想一想這道理,要想通。

42.那我怎麼樣不造口業?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,不造口業。讓他多聽阿彌陀佛,他慢慢就會覺悟,一次、兩次短時間聽不懂,時間長了,他就明白了。他才曉得你真正是好意幫助他、提醒他。

43.決定不說他的過失,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對待他,這就行。又何況阿彌陀佛還加持他。

44.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沒有一個雜念,這個人決定往生。

45.希望我們的同學,從今而後,不再說人家是非,不再張家長李家短,不再搞這個了。

46.有人跟我們說別人是非呢?阿彌陀佛!他要來說人家怎麼不對,我就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這樣好!

47.我不聽他的,我就阿彌陀佛,我也勸他趕緊念阿彌陀佛,不要再造業。

48.自己要做一個好樣子,做個好榜樣,這叫念佛人,這叫會念佛。這個樣子,才正是十方諸佛如來的弟子

 
 
 

 

 
【真誠念佛,這就最圓滿的迴向】

佛法裡讲回向,最重要是破執著,這個很重要!

我們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德、佈施的功德,一生當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業,都回向給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。

「上報四重恩」是回向給我們有恩德的人,「下濟三途苦」是回向給我們累劫的冤親債主。

常念三寶恩、常念眾生恩、常念父母恩、常念國家恩,這是我們回向偈上天天念的「上報四重恩」。

一個人能常常念恩,德行就會愈積愈厚,我們常講積功累德,這是累德。

這個「下濟三途苦」,是叫我們看現代的人,造了這個業因,但還沒有墮落下去的,我們可以幫他忙;已經墮下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去的,就沒法子了。

回向偈我們天天都念,從哪裡下手?要怎麼做法?上報四重恩就要從「孝親尊師」這裡做起,下濟三途苦就要從「慈心不殺」做起。

做的善事統統回向,就是還無量劫來一切眾生的債。

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、功德,都送給一切眾生,這叫回向。

我們修行,不是為自己修,而是為眾生修;只要有這個心,就是回向。

我們以智慧善巧方便將佛法傳播,推薦給一切大眾;這樣去做,做了不求人間任何的福報,只有一個目標,求生西方淨土,這叫回向。

念佛這個法門,經上還有說這個法門叫「不回向法門」。

為什麼叫「不回向法門」?因為念佛人只有一個目標,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淨土!換句話說,他雖然不回向,他唸唸都是回向。

我們斷惡修善不是為自己,破迷開悟不是為自己,成佛也不是為自己,乃至於我們生活、吃飯、喝水也不是為自己;只要有這個心,就是回向。

有恩的,我回向給你,這是報恩。

有怨的,我回向給你, 這是解除怨結。

冤業病,是冤親債主纏身。以誦經、念佛的功德回向,這是調解。他若接受,問題就解決;若不接受,就有麻煩。

佛教我們每天念佛、聽經,都將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,希望他們明瞭,我們成就了,就是報恩、還債;這樣,就可以減少冤親債主的障礙。

我們拜佛、誦經、念佛,都希望回向給歷劫冤親債主,更應當發願:將來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,首先我來度你們。

超度不需要具備什麼儀式,真正功夫成就了,以自己的誠心誦經念佛,把這個功德回向給他,就超度了,他就得利益了。

回向,就是不著相;不著相,心才清淨!

回向的意義是「作而無作」,我所作的這個無心,就當作沒作一樣。

如果你做樁好事,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,那功德又沒有了,又迷了,愈迷愈深。

回向是幫助你覺悟,所做的一切功德統統不要,統統把它忘掉。

福報、善行,是一切眾生的,不是「我」的;把「我」給忘掉,這叫做回向。

人生很短!在這極短的時光當中,我們要能忍受,縱然有福,不能享盡!

我們要認真修福報,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統統回向求生淨土,這樣才能保住我們臨終時候清清楚楚。

福報享三成就夠了,其餘的佈施給一切眾生,回向無上菩提,這才是求生淨土唯一正確的方法。

普賢十願,實在講只有七個誓願,從禮敬到請佛住世這七條,後面三條是屬於回向。

回向裡面第一個是「常隨佛學」,這一條就是回向菩提;「恆順眾生」,這是回向眾生;「普皆回向」是回向實際,實際就是法界,就是真如本性。

「常隨佛學」是回向菩提;菩提是覺,菩提是智慧,菩提是大徹大悟。

學佛一定要找一個榜樣,最好的榜樣是佛。一切諸佛當中,阿彌陀佛是最殊勝的榜樣,本師釋迦牟尼佛對彌陀的讚歎是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我們跟誰學?跟阿彌陀佛學。

我們學佛要以佛做標準,我們要跟佛學。佛不在世了,那我們依靠什麼?諸位要知道,就是依靠經典,經典就是佛的法身。

我們除了學佛之外,還要面對社會的現實。在現實社會裡,我們如何來處事待人接物,如何來過我們現前這一段生活,那你就要懂得「恆順眾生」,這個日子過下去才沒有障礙。

要順他,不能不順。順的裡面要有智慧,不是一昧感情的順,是要有理性的順,這樣才沒有錯。

「恆順眾生」,眾生無論作善作惡,你要能夠忍得過,你要能夠在這個境界裡頭如如不動,這就是「恆順眾生」。

唯有恆順眾生,心裡才不起煩惱,心才會平靜。眾生惡,旁敲側擊誘導他,實在不能的,隨他去!幾時他回心轉意,幾時再來度他。

「普皆回向」是總回向,就是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眾生,同生淨土。

「普皆回向」是回向實際,實際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一法不立,清淨無為。

「普皆回向」,是把心量拓開;心量拓開,就可恢復自性。

「普皆回向」,心量拓開跟虛空法界一樣,這樣的功德才是圓滿功德。

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,將無量劫的恩人、冤親債主都包括在其中,這是最圓滿的回向。

很多念佛人雖然天天念回向偈,「願生西方淨土」,那是口皮上的發心,心裡是實在不想去。他們發的是凡夫心,沒有發菩提心。

要真正發心願生西方,那才是無上的菩提心;這個心很難發,為什麼?真正發菩提心的人,貪嗔癡慢、是非人我統統捨掉了,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極樂世界。

南無阿彌陀

 
 
 
 

 

 
 
1 我們在講席裡,常常提醒同修們,念佛要把煩惱念掉,要把習氣念掉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這個心才動,就一句阿彌陀佛,把那個念頭壓下去,這叫功夫。

2 一面念佛,一面打妄想,那有什麼用處?那就是古德講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。所以念佛的目的,《彌陀經》上講得很好,一心不亂

3 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現前,然後才能真正懂得古人所講的心淨則土淨。心地清淨,這是決定得生淨土的條件。

4 這個法門沒有別的訣竅,就像大經裡面所說的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《彌陀經》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、心不顛倒,你只要真正能照這樣做,就決定成功,所以說非常非常地重要。

5 我們必須要記住,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我們的心善、行善、念頭善,這就是深信切願,這就是發菩提心。奉行六波羅蜜,這是善的標準,如果我們的心不善、念頭不善、行不善,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,只是跟阿彌陀佛結一個緣而已。

6 用清淨心念佛,這個清淨心就是一向專念,所以功夫得力不在於念佛念多少,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伏不住煩惱,不能得一心。如果你一天只修十念,你這十念得力,真能伏煩惱,那就不得了,那就是功夫。

7 念佛要怎麼念?我們中國的文字,是智慧的符號,,上面是個今,下面是個心,字的意思是現在的心,現在心上有佛,這叫念佛。不一定在口裡頭,口上有佛不管用,一定要心上有佛。

8 心上有佛,行為當中有佛,生活當中有佛,工作當中有佛,處事待人接物當中都有佛,這才叫真正念佛人,這一種念佛,古大德所說,萬修萬人去

 
 
 
 

 

 
這一句佛號的意義太深廣了,我在此地略微解釋一下。「南無」不能念成「nán wú」,這麼念法就錯了。這個名號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,一定要念漢唐時候的音才准確,念「nā mó」,這是古音。「南無」是恭敬禮拜的意思,亦是皈依的意思,所以此二字是恭敬之詞,就是我們頂禮、敬禮、皈依。「阿彌陀佛」是西方極樂世界導師的名號,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常念這一句名號,就是要恭敬阿彌陀佛,要皈依阿彌陀佛,更鼓勵我們發願求生阿彌陀佛的國土,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,成就圓滿菩提,這是釋迦牟尼佛對學生最大的期望。

「阿彌陀佛」翻成中國話,「阿」翻作「無」,「彌陀」翻作「量」,「佛」翻作「覺」,就是無量覺的意思。無量覺就是無所不知,無所不覺,這個意思內容太深廣了。我們將之歸納起來,阿彌陀佛的意義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講的四十八願,這就是無量覺的濃縮;若將之展開,就是全部的《無量壽經》。因此,我們可以說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名號的註解,而《無量壽經》是四十八願的註解。但《無量壽經》還只是略說,再詳細說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所以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實在講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詳細說明。有沒有更詳細的?有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細說。諸位要是能從這個意義上去體會,就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、總原則。

所以,佛教導我們念這一句佛號,就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念到了,一句也沒漏掉,在佛法裡可說是大總持法門。總持就是現在所講的總綱領、總原則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、總原則。我們受持這一個總綱領、總原則,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決定成就,決定得生。這是佛的名號簡單的釋解

 
 
 
 

 

 
 
1 真正學佛的人,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!無論是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——緣是講人事,善的人事、惡的人事,對我們修行人來講,統統有恩德。什麼時候你能夠在這個角度裡面看清楚,你的境界就會不斷向上提升。你的功夫得力了,你肯定是煩惱輕、智慧長。

2 我這一生從不說人壞話,但我許可別人對我不善。無論是有意無意,毀謗、侮辱、陷害,我都許可,而且我歡喜接受。

3 生活中難免會有許多挫折,我們都要學會歡喜接受。我當年就是因為遭受挫折,離開台灣到新加坡,才寫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

4 如果不遭受這個挫折,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這篇東西寫不出來的。我得利益了,這一張貼紙現在流通到全世界,多少人得利益

 
 
 
 

 

 
 
【鬧時練心、靜時養心、動時制心、行時驗心,說易行難】

大乘法裡常講歷事練心,清淨心在哪裡修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就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;離開這些人與事,你到哪裡去修?

一切時一切處,一切人一切事物,一切順境逆境皆是考試,歷事練心,心無所住才是真修

 
 
 

 

 
 
「具缚凡夫能带惑往生者」,这个缚是烦恼,烦恼像绳索把我们捆起来,动弹不得,举这种比喻,凡夫,惑是迷惑,指贪瞋痴慢疑,造作的是指杀盗淫妄,造的这些业,这里头还要加上毁谤三宝。

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个心是清净平等心。你赞叹他,他也不会欢喜,你毁谤他,他也不会怨恨,全没有放在心上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,我们要学。七情五欲不放在心上,表现在外面应该要学弥勒菩萨,满面笑容,欢欢喜喜,问什么都好,行善,好,造业,也好,生天堂,很好,堕地狱,也好,没有一样不好。这话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为什么?六道里头天堂、地狱全是消业障的,你修的福报,到天堂去消福报,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福报、没有善恶,要回归自性,善恶全要消掉。所以到天堂去消福报,好!到地狱去消罪报、恶报,好!消掉才能够作佛,不消掉怎么能成佛!没有一样不好,天堂跟地狱平等的,全是消业的。

所以佛教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别造业。别造业怎么个修法?就是别放在心上,做好事别放在心上,等于没做,做坏事也别放在心上,也等于没做,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,就不造业。这叫什么?叫净业,造的是净业。你要放在心上,老是记在心上,常常念在口里头,这个麻烦大了!这个不但造业,天天在增长。我们的念头念一遍它就增长一遍,我造的善业,念着这个善业,善业增长了;我造的恶业,念一遍,恶业又增长了。懂得这个道理,为什么不增长阿弥陀佛?善恶我都放下,不放在心上,只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,就对了

 
 

 

 
淨土修學以孝親報恩為基礎

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中佛陀對修學淨土的人提出了三個基本條件,即我們通常所說的「觀經三福」,這三福第一條是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也就是說,淨土宗的修學是以遵行孝道和師道為入門第一要求。淨空老法師經常說︰佛法是師道,但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養的人,我們怎能相信他對社會大眾的真誠;一個連老師都不尊敬的人,我們怎能相信他對有情眾生的誠敬。當然,孝道所要求的是,不但要「養父母之身」還要「養父母之志」,中華傳統文化的源泉也就是從這裡開始的。但是,如果我們能以此為基礎再將它加以拓展,不但孝養自己的父母而且還孝養別人的父母,尊敬一切有情生命、愛護一切無情事物、慎重一切因緣際遇;除此之外,還尊敬我們過去世無量劫以來的父母眷屬,甚至珍惜我們生存和生息的環境,珍愛一草一木,這樣孝道才能做得徹底、做得圓滿。
  
由此看來,儒家講孝道是將它限定在一個家庭或一個族類的小界限內進行;而佛家講孝道是將它放在一個永永無窮的因果鏈中,並拓展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這個無限廣袤的範圍之內。所以,每一個佛教修學者每天課誦時都有發四弘誓願,它首先就是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這是一種極度廣闊的心襟,這也就是佛教所提倡的知恩報恩思想,說實在的報恩思想也就是儒家孝道的無限延伸。

當然,話說回來,淨土宗修學要求我們必須做到孝親尊師,報四重恩,佛教其它宗派又何嘗不是如此。佛教初傳進中國時,所以能完全被這個東方大國所接收,除了它圓滿的教理教義,高度智能的人生態度等原因之外,尊師重道,孝親報恩思想的提倡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

 
 
 
 

 

 
【護持正法聽經念佛不忘佛號不忘佛陀教誨
天天改過長時薰修與性德相應】

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
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、大智大覺的教育,佛教是智慧覺悟的教學。佛教的教學宗旨是在徹底破除迷信,啟發正智,使人能明辨真妄、邪正、善惡、利害、得失,進而建立理智、大覺、奮發、進取、樂觀、向上的清淨慈悲救世的宇宙人生觀,達到解決眾生一切苦難,獲得圓滿、真實、幸福的生活目標。因此,佛陀教育確是每個人都應當接受,應當依教奉行。
  
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人生就是我們自己,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。
  
佛教的修行綱領是覺正淨。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。並依戒定慧三學,以求達此目標。
  
修學的基礎是三福,待人依六和,處事修六度,遵普賢願,歸心淨土。

我歸納大乘佛法的精髓,寫了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二十個字。這是大乘佛法的傳心法要。我們真正能把這二十個字做到,就決定往生淨土

 
 
 

 

 
印光大師開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

無論在家出家。必須上敬下和。忍人所不能忍。行人所不能行。代人之勞。成人之美。靜坐常思己過。閒談不論人非。行住坐臥。穿衣吃飯。從朝至暮。從暮至朝。一句佛號。不令間斷。或小聲念。或默念。除念佛外。不起別念。若或妄念一起。當下就要教他消滅。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。縱有修持。總覺我工夫很淺。不自矜誇。只管自家。不管人家。只看好樣子。不看壞樣子。看一切人都是菩薩。唯我一人實是凡夫。果能依我所說修行。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

 
 
 

 

 
老老实实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
成佛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
 
 
 

 

 
 
 

 

 
1 學佛的同修們,每個人的心念裡面,都希望消業障、都希望消災。業障要怎麼消?佛告訴我們,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捨棄,心清淨,煩惱斷了,業障就消了。所以,真正想消業障,一定要修清淨心。

2 業障的根本,是煩惱習氣。煩惱習氣是什麼?總不外乎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嗔癡慢、五欲六塵,行為跟這些相應,麻煩就來了,這是佛在經論上常常講的造惡業

3 有佔有、支配與控制的念頭,這就造業。別人造業,我們也不必說。說了,與人結冤仇,他也不會接受;要緊的是,自己決定不可造惡業。

4 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就是消業障。心一天比一天清淨,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;心一天比一天煩惱,就是業障增加。

5 學佛之人,無論受任何委屈、冤枉,都不怨天尤人,歡歡喜喜地接受他人之侮辱、毀謗,可為自己消災。對怨恨我們的人,永遠地愛護、關懷與幫助,冤結自然化解。

6 無條件地幫助別人,既不求名,也不求利,就不會有障礙。古人常講,吃虧是福,吃虧的人真正有福!肯吃虧,確實能逆來順受,業障就消了。

7 佛教我們每天念佛、聽經,都將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,希望他們明了,我們成就了,就是報恩、還債;這樣,就可以減少冤親債主的障礙。

8 你起心動念打妄想就是業障,你一天到晚講廢話是業障。天天念佛,是天天消除業障。念佛,你不打妄想了,也不說廢話了,你的業障就消除了。

9 要善護口業,不議論別人。別人的不善,與我不相干,放在口上,是造口業;放在心裡,胡思亂想,是造輪迴業。

10 不得罪人,魔障就少;得罪的人多,魔障就多。冤業病,可以用調解、勸導來化解;業障病,可以用真心懺悔來化解。

11 性情不好、常常生病、心不慈悲,都是業障。業障現前,要懂得消業障,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,後不再造。

12 學佛,不是一帆風順的,這與多生多劫前的業障有關。我們功夫不得力的時候,修學沒有魔障;功夫稍微得力,魔障就很多,所以我們要懂得懺除業障。

13 懺悔業障,後不再造,感應不可思議。懺除業障從哪裡落實?經上講得很清楚:善護三業。

14 佛門中有求不應,是因為求的人有業障。業障消不了,是由於缺乏真心真信;若以真心真信去求,就一定會有感應。天天接受佛法的熏陶,可斷疑生信、懺除業障。

15 平時忍辱是消業障,好事讓別人,辛苦自己承擔,這個消業障、增福慧,比什麼都快。這一生中,絕對不得罪任何人,絕對不與人結怨,業障消除,才能往生。

16 歡歡喜喜地接受一切業障,臨命終時,就沒有病痛。佛,教我們一心念佛,什麼原因?因為念這句佛號,不摻雜一個妄念,這是真正消除業障。

17 業障消除了,如果臨終一念確確實實是佛號,對於淨土法門能信、發願又肯念,決定往生。

18 所以我們天天想求消災,用什麼方法?念佛。念佛是最好的消災方法、最好的消業障方法,你要會用

 
 
 

 

 
 
一、真诚:对人真实诚恳,毫无虚假。
二、清净:不受外界的诱惑和污染。
三、平等:对人谦恭,没有对立的念头。
四、正觉:深信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一心求生净土。
五、慈悲:心中常怀恻隐之心,随时把快乐带给别人。
六、看破:明了世间无常,一切法了不可得。
七、放下:放下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嗔痴慢。
八、自在:与人无争,于事无求。
九、随缘:常念知足,绝不攀缘。
十、念佛:发菩提心、修菩提行、行普贤道、至心回向、归心净土。 

处逆境,随恶缘,无嗔恚,业障尽消;
随顺境,处善缘,无贪痴,福慧全现

 
 

 

 
 
 

 

 
 
 

 

 
 
经上说,佛为天人师范,九界导师,他是我们一切人的模范,九法界一切有情的最好榜样,所以我们要学佛。佛就是我们的好样子,佛样样都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楷模榜样!我们要学佛的存心,要学佛的做人,要学佛处事待人接物,要学佛的言语,这叫学佛

佛法,这是为道,不是为学!我们是学佛,不是搞佛学,搞佛学那就是没学。现代人把佛学当作学佛,这个错了,观念上错了,这一步错就错到底,永远都错了!

早年的时候,三十岁,我还没有出家,李老师就告诉我:古人别学苏东坡,今人不学梁启超。苏东坡、梁启超,这两个都是佛教徒,为什么不能学他们?他们是佛学家,他们搞佛学,不是学佛,这个与自己了生死、出三界毫不相关。我这才懂得,什么叫佛学,什么叫学佛

学佛不是研究经教,研究经教,现在人称作佛学。佛学跟学佛,完全是两桩事情!搞佛学而不知道学佛,你依旧是生死凡夫,没有办法断烦恼、没有办法超越轮回。

如果你真正学佛,不但超越六道,而且超越十法界,特别是依照净土经典来修学,肯定有把握。万修万人去,一个都不会漏掉。

学佛,才能成佛;搞佛学,依旧是凡夫,成不了佛!这个道理不能不懂

 
 
 

 

 
【念佛即是戒定慧】

「念佛」二字將一切法都包括盡了。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;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」,這一副對聯,任何一句都包括其他九句。真誠如果沒有清淨,就沒有真誠,沒有平等也沒有真誠,沒有放下也沒有真誠,沒有自在也沒有真誠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」上聯是存心,下聯是行事。佛法講心與行,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是菩薩心,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」是菩薩行。這是我總結五十年修學的心得,學的什麼?就這十句話二十個字,我天天講經勸導大眾也是這二十個字。

初學的念佛人,念頭才起,馬上就要覺察:「我這個念頭是正還是邪?」如果這個念頭是邪念,趕快要把它轉變成正念,這就是修行。這真正是轉禍為福,因為邪念是災禍,正念是福德。轉惡為善在念頭上轉,轉迷為悟也在念頭上轉,要轉得快,決定沒有疑惑。不但是轉禍為福,也是起死回生的關鍵。

所以,以「念佛」做為總結。真正念佛,念什麼?就是念真誠、念清淨、念平等、念正覺、念慈悲,這是念佛之心;念看破、念放下、念自在、念隨緣,這是念佛之行。這是菩薩學處,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當中,我們當如是學,這叫真正念佛,一句佛號含攝世出世間一切法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1
修行的第一個目標,是要成就自己的德行;要成就自己的德行,就要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去掉。

2 貪嗔癡三毒煩惱,這是生死根本,要把這個東西去掉。真正存心去拔除貪嗔癡,這個人是真的覺悟了,真正在修行。

3 現在整個社會,都是鼓勵人增長貪嗔癡,為什麼?他才好賺錢。你沒有定力,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,每天增長貪嗔癡,那就完了。

4 我們要怎麼防範?古聖先賢教我們勤修戒定慧。有戒定慧的功夫,就能息滅貪嗔癡,對於物質慾望,自己就能克制,不受外界的影響。

【戒定慧三學,因戒得定,因定開智慧。持戒是手段,不是目的,是為了要得定­。佛法裡面稱為三昧,三昧就是定。我們今天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修三昧,這個三昧叫念佛­三昧。得到定之後,決定不能放鬆,還要認真努力一段時期,自然會大徹大悟。這個徹悟,­跟禪宗裡面明心見性這個階層是平等的。所以念佛可以明心見性,參禪能夠成就,念佛也能­成就,方法不一樣,達到的目標是完全相同,見性成佛。在我們淨土宗叫做理一心不亂,理­一心不亂是法身菩薩,事一心不亂等於阿羅漢。一心不亂就是定,定生智慧,大定生大智慧­,小定有小智慧。如果心浮氣躁,妄念多、雜念多,這就是凡夫。凡夫跟佛實在講只有迷悟­之差,除了迷悟之外沒有兩樣,凡夫覺悟了就稱佛;迷了,這叫凡夫。

 
 
 

 

 
 
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 
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宿世今生造極重的罪業只要真正懺悔,對這個法門真信切願也都能往生。臨命終時能夠回頭,一念、十念都能得生,這還得了!這世間找不到這種法門。這個地方有一句話必須要交代清楚,不交代清楚我就有罪過,因為你聽到我講的話,這個法門好,現在幹壞事不要緊,到臨命終時我們懺悔再往生,那你就可誤會了,理上講得通,事上有麻煩,事上有什麼麻煩?你造罪業害的那些些眾生,你臨命終時那些眾生障不障礙你?他要來障礙你、要來報復你,臨命終時你的正念提不起來,你會得癡呆症、你會受這些冤親債主干擾,這些冤親債主要拉著你到三途裡去報仇,欠命的要還命、欠債的要還錢,來不及了。

要怎樣?今天就懺悔,決定不干壞事,臨命終時才有把握。不要以為經上講,理上是如此,最後一口氣你是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讓你好懺悔念佛往生?關鍵!所以臨終能不能往生是三個條件,頭一個,頭腦清楚,一點不迷惑;第二個,有善友提醒你勸你念佛求生淨土,立刻就接受、立刻就念佛,這個條件要具足才行。要是不具備這個條件的話,不是佛經不靈,是你自己錯會了經義。你還有僥倖,不要緊,阿彌陀佛臨終我一念都能往生,我現在多害幾個人還不要緊。那錯了,完全想錯了。動這種念頭的人就是現行,帶業古大德講得很清楚,只能帶舊業不能帶新業,你起這種惡念還乾損人利己的事情,這是現前的新業,這不是宿業、不是舊業,這個不能帶的,還何況冤親債主找麻煩。

我們學佛的人知道,有些確實有天眼的人,他能看見,他聽不見,他會看見有些念佛人身旁邊都跟著很多冤親債主,特別是超薦法會裡頭能看到,那些都是什麼?來討債、來討命的,他來參加法會他有求於你,希望你超度他,超度用什麼?真實功德。我天天想方法害別人、陷害別人,我天天在拜佛、念經、懺悔有沒有用?沒有用處。懺悔真義是後不再造,今天干了晚上懺悔,明天再乾晚上又懺悔,管用嗎?它不管用,你完全錯用了心。這不但是不管用,罪上加罪,一般人、不懂佛法的人造罪情有可原,你學了佛法還要造罪,以為你還可以投機取巧,走佛法的漏洞,造作這些罪業,那就錯了、全錯了,這些道理不能不搞清楚、不能不搞明白。極樂世界人都是真心、真誠心,決定沒有虛偽,決定沒有三心二意,所有一切不善的心行要把它斷掉才有往生的希望,不然的話是決定不可能。經不能不讀、不能不聽,惡決定不能做,傷天害理果報都在阿鼻地獄,極樂世界沒分,這不能不知道的

 
 

 

 
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諸佛教我如是存心;
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,菩薩現身為作示範
 
 
 

 

 
我们一心一意念一句阿弥陀佛,这是至善,世间人瞧不起没有关系,佛菩萨、阿弥陀佛瞧得起你!世间人瞧得起的,常住世间;世间人瞧不起的,常住佛国,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
 

 

 
【心里永遠保持一句阿彌陀佛,即得大自在】

淨業三福末後一條教導我們,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,這是發大心、脩大行。什麼叫發菩提心?菩提是梵語,意思是覺悟,發菩提心就是徹底覺悟。什麼叫徹底覺悟?佛法講立志作佛,發願求生西方淨土,這就是徹底覺悟。

第三福中講的深信因果,這一句絕對不是講世間的因果,佛菩薩哪有不知道世間因果的道理?不但諸佛菩薩,聲聞、緣覺對於世間因果都非常通達,阿羅漢他的能力能知道過去五百世、未來五百世,因果報應人家實在看得太清楚了,哪有不知道的道理?因此,這地方的因果就不是普通因果,而是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這樣的因果,很多菩薩都不知道,如果他們知道的話,華嚴會上又何必要勞動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?

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我們知道這樁事情,的確非常幸運,才曉得怎樣才能證無上菩提,怎樣才能成佛,就老老實實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為什麼?我培養這個緣。成佛之因我有,這是真如本性裡本來具足,現在少的就是成佛的緣。成佛的緣要如何來爭取?如何來培養?念佛。有同修問我,這個佛要怎麼念法?我告訴他,我念佛,我看到虛空法界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無一不是阿彌陀佛——人人皆是阿彌陀佛、事事皆是阿彌陀佛、物物皆是阿彌陀佛,我是這個念法。

我從哪裡學來的?從《無量壽經》上學來的、從《阿彌陀經》上學來的。經上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。阿彌陀佛是誰?阿彌陀佛是我的自性,叫自性彌陀。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?是我的心,唯心淨土。換句話說,我心裡面如果沒有分別執著,現的國土就是極樂世界

 
 
 
 

 

 
现代生活十则
嘴巴甜一点脑筋活一点
行动快一点效率高一点
做事多一点理由少一点
肚量大一点脾气小一点
说话轻一点微笑露一点

~~~~~~~~~~~~~~~
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世間人總是會發脾氣,總是會不高興,他不知道這個傷害之大。

佛門當中常說火燒功德林,我們自性裡面的功德,這一發脾氣就燒光了,就沒有了。如果你在臨命終時那一剎那還發一次脾氣,那什麼都完了,那火燒功德林!所以修行人最怕的就是嗔恚,所謂一念嗔心起,百萬障門開,所有一切障礙統統都來了,業障都現前了。

可是幾個人能不發脾氣?所謂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為什麼?這一發脾氣就不行了,就成了障礙。念佛人真正覺悟之後,這個世間一切人事隨他去!他好也好、壞也好,反正與我不相干。要保持自己的身心清淨,經上常講積功累德,你那個功德才能夠累積。

一念嗔心起,百萬障門開。嗔心可怕!嗔恚一起來之後,誰受害?自己受害。別人有沒有受害?別人決定不受害。你要覺悟,你發脾氣受害的是自己,與別人不相干。在逆境裡頭千萬不能生氣,要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,利害得失看明白,你要生氣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,這個事情決定乾不得。

火燒功德林,那個功德不容易修,積功累德,一發脾氣就燒光,就沒有了。所以你要問問,你有多少功德?你要想一想,我什麼時候發了脾氣?發脾氣之後到現在沒發,所修的就那麼一點功德,因為前面所修的都燒光了。

諸位要知道,功德是定、慧,三學你要是得到定、得到慧了,那個戒也是功德,戒定慧統統是功德。如果你持戒持得很好,沒有得定,這個戒算福德,不算功德,所以功德是定慧。人一發脾氣,定就沒有了,慧也沒有了,所以定、慧很不容易培養。這一生氣、一發脾氣統統沒有了。所以我們講修福德容易,福德你發脾氣沒有關係,那個福德在,不會燒掉的,功德就沒有了。平常修積功德,無論你是用讀誦,或者是用參禪,或者是用持咒,或者是用種種其他的行門,無非都是修戒、定、慧三學。好不容易天天在積功累德,一旦一樁事情不稱心、不如意,發了一頓脾氣,你的戒、定、慧三學完全沒有了,無明嗔恚之火把你所修學的功德一下就燒光了。

我們要克實而論,我所修的功德有多少?那你就想想從什麼時候起到現在沒發過脾氣,你的功德就是這麼多。

昨天發了一場脾氣,那麼從昨天到今天,你的功德累積只有一天,如果前面一、兩個小時又發了一次脾氣,你的功德就完全沒有了,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。

福德是燒不掉的,功德一發脾氣就沒有了。功德跟福德不同,福德是感得三界的福報,功德是了生死,超三界,證大菩提的,這是我們要分辨清楚的。我們自己生生世世修行所以不能成就,與這個有密切關係。不但我們不能動氣,不能生氣,心裡面有小小不如意都不可以;小小不如意,也會把功德燒掉。

不要說我心裡小小的不高興、不如意沒有什麼大關係,關係很大。諸位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、出三界,往生不退成佛,我勸諸位同修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,不能忍也得要忍,你不忍就不能往生。

在不如意的事情現前的時候,自己要很冷靜去想一想,我要不要求生淨土?如果要求生淨土,那就不能起嗔恚心。小小的嗔恚,決定障礙往生。

佛常常教誡我們要修忍辱波羅蜜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一切法得成於忍,一切法的成就得利於忍。

不能忍辱,這是大病,不曉得不能忍辱這個煩惱的嚴重,可以說是非常猛烈的傷害。一念嗔心起來,功德就沒有了,所以我們一般學佛的人修福德容易,修功德難,幾個人有功德?

功德是定慧,積功累德好不容易,一發脾氣,嗔恚之火把你的功德燒掉了,你的功德就沒有了

 
 

 

 
 
佛子处世应如是也
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
随顺境处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
~净宗同学共勉~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清淨平等心不受外頭境界影響,無論是別人讚歎。榮,不起貪心、不生傲慢;辱,不生煩惱­、不起怨恨,要用平等心來看待。策勵其心,那就是好事情,順境、逆境都幫助你長成、都­幫助你成就。不是幫你成就,就是幫你墮落,境界就是這樣的。所以境界是個中立的,沒有­善惡,善惡都在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去對待;用得正,提升了。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,提升了­;如果他怨恨,他就墮落了,他就又回到六道輪迴,搞冤冤相報。所以我們要記住,外面境­界永遠沒有善惡。

蕅益大師說得很好,他講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。我們用好的心看外面的境緣,境是­物質境界,緣是人事境界,你用好的心看,都是好;你用不善的心看,全都是不善。境緣無­好醜,好醜在於心,看我們用的是什麼心。這不就是說境隨心轉!

現在量子學家提倡以心控物,就這個道理。要用我們的心改變外面的環境。你天天改,不要­急著怎麼還沒有轉過來?不要想這些,我功夫不到。只一味求自己,不要求外面,這就對了­。我們要從外面求那就錯了,從內求就對了。所以佛法稱為內學,佛經稱為內典,就是這個­道理。佛法是向內,不是向外的。如果向外叫外道,就錯了,完全錯了。

記住前頭第一句話,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十乘理觀裡面告訴­我們,色是心造的,全體是心。說得多乾淨!一句話,遍法界虛空界全體是心,誰的心?自­己的心,不是別人的心。所以任何事情不能怨天尤人,不能怪別人。好,自己造的;不好,­也是自己造的,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

 
 

 

 
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苦惡道等 
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爲說之
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恩
~~~~~~~~~~~~~~~~

『真正念佛求生淨土,這是報佛恩』

一切眾生無論生在哪一道,最幸運的、最難得的是他遇到佛法,遇到佛法就是遇到得度的機緣,這個機緣太難太難了。得到之後,一生如果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統統都到極樂世界去了,一生圓滿成就。那我們今天曉得了,我們搞了幾十年才搞清楚、搞明白,對這樁事情才不懷疑、不動搖了,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發願往生決定得生,只要老實念佛。最好把心裡頭妄想、雜念都清除掉,心裡面只存阿彌陀佛、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,這樣什麼?這樣保證我們一生成佛。功夫再加一點,可以保證我們隨時往生,我想什麼時候走,阿彌陀佛就來接引我,自己真有把握,這才行,要真相信。這樁事情《淨土聖賢錄》記載很多,《往生傳》裡頭也很多,細心觀察我們身邊這些人,真正念佛往生的,預知時至的也很多。我們如果再不肯相信,再大意疏忽,那就是業障深重,這一生沒有緣得度,要到來生後世。來生後世不知道到哪一劫去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看目前世界這個社會的走向,就像教宗所說的,最近這十幾年來,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逐漸在下降。這種情形要不能改善,二、三十年之後,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很少很少;換句話說,你再得人身、再到世間來,你遇不到了,沒有機會了。到什麼時候才有機會?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,彌勒菩薩下生到這個世間示現成佛,看你有沒有機會遇到,太難了。這個世界上有佛出現的時間很短,機會難得,沒有佛出現的時間很長,無佛出現的這個世間,人都很痛苦,災難很多。所以這個事情不能等,現在要抓住,抓住最重要的一樁事情,就是萬緣放下,也就是這個地方這段的經文。一定要放下貪瞋痴欲想,這是什麼?這是輪迴心,有這個念頭就是有六道輪迴。如果是貪著五欲六塵,這是緣,你看你有輪迴的心、有輪迴的緣,因緣具足,六道輪迴就現前,六道輪迴是果報。一定要知恩報恩,要念佛對我的好處、對我的利益,感恩圖報。思欲齊等,這是佛的本願,佛希望我們快快成佛,跟他一樣,這不是貢高我慢,滿佛的願就是報佛的恩。是名憶佛,憶是這個意思

 
 
 

 

 
知恩報恩滴水之恩湧泉為報知義道義仁義情義 
恩義人生於世當作義人仁人一心念佛求生淨
 

 

 
处难处之事俞宜宽
处难处之人俞宜厚
处至急之事俞宜缓
安莫安於知足
危莫危於多言

【處理難處理的事,越應寬大;與不好相處的人在一起,越應寬厚,處理緊急的事,情緒越要和緩。心平氣和,慈悲忠恕,沒有障礙。

安於知足,知足常樂。沒有煩惱。得一切種智,是名知足。慎言,善護口業是不漏功德福報和修清淨心的入手

 

 

 
 

 

 
 
宗:主要的、重要的、尊崇的。
教:教育、教學、教化。

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、重要的教學、尊崇的教化,以仁慈博愛為根本,以倫理道德因果為枝葉,以戒定慧為花果,以覺了諸法實相為究竟(即是究竟哲學、究竟科學),故曰,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

 
 
 

 

 
 
淨空法師法語

1 我學佛五十多年,總結佛陀的教誨,我寫了二十個字,大家都很熟悉。

2 前面十個字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是佛心。如是存心,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

3 對人對事,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,那是佛的行。

4 上面這五句十個字純淨,下面這五句十個字純善,心純淨,行純善,這個人就成佛了。

5 五、六年前,我把這二十個字再歸納成四個字:純淨純善

6 純淨純善,就是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教導我們的:不容毫分不善夾雜,不容毫分不淨夾雜。

7 “我們的心不能夾雜不淨,我們的行不可以夾雜不善,世尊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教給我們的話,我們一生當中要牢牢記住,盡形壽奉行。

8 世尊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對龍王說,菩薩有一法,能斷一切世間苦。一切世間,包括六道、四聖法界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都包括在其中。

9 “菩薩有一法,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,不是普通菩薩。

10 是哪一法?晝夜常念善法,心善;思惟善法,思想善;觀察善法,行為善。

11 “不容毫分不善間雜,這句話重要!一絲毫的不善都不可以放在心上,務必把我們的心修成純淨純善,這個樣子,諸惡永斷,善法圓滿,才能成就大道。

12 我們一定要學,要認真努力去修學,我們一定要記住佛陀的教誨,我們晝夜常念善法、思惟善法、觀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

13 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,我們現在所說的物質環境、人事環境都達到究竟美滿,一絲毫的缺陷都沒有。那我們要問:何以西方世界有這樣殊勝莊嚴?

14 這個道理並不難懂,阿彌陀佛與一切往生的這些大眾們,因地都是純淨純善,沒有毫分不善夾雜。

15 所以,人家世界清淨善好如是圓滿,沒有絲毫不善的因,這個意思很重要!

16 特別對於我們想在這一生求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我們一定要斷惡,斷惡斷到什麼程度?心裡面不許可有毫分不善夾雜,我們要以這個做標准。

17 斷惡修善功夫在哪裡用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就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。

18 日常生活當中不分別不執著,處事待人接物也不分別也不執著,你的心才會清淨。

19 你的心清淨,於一切境緣當中,真的不起分別、不生執著,你才容易得一心。

20 心清淨,裡面沒有毫分不善夾雜,這樣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才有十成的把握,決定沒有疑惑。

21 心淨則佛土淨,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第一個因素,往生淨土的第二個因素就是十善!

22 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真正做到純淨純善,純淨是清淨心,我們的身心決定不受染污,再加上純善,西方淨土就得到了。

23 西方世界,世尊為我們介紹,那一邊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上善就是純善。

24 我們自己要懂得,不要讓自己心裡面被惡法污染;如果心裡面被惡法污染,那我們的虧就吃大了!

25 惡法染污容易,要把這個染污洗滌干淨,可不容易。最好的方法,就是我們拒絕惡法的染污,這樣對我們非常有利益。

26 我們學佛要有智慧,對於順境善緣決沒有貪戀之心;對於逆境惡緣,這個惡緣就是惡人,不能有一絲毫嗔恚之心。

27 我們要從這個境界裡面磨練出來修練成功,成什麼功?純淨、純善。純淨純善,是如來果地上的果報。

28 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跟我們說,阿彌陀佛還有一個德號叫清淨平等覺

29 “清淨平等覺,我們換句話說,就是純善純淨。於是我們就明了,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當中,都是菩薩修行的大道場,修行在這裡修。盡虛空、遍法界都是菩薩學處。

30 “清淨平等覺,是阿彌陀佛的德號,也是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,這是我們一生生活、努力修學、奮發向上的目標。

31 前面說過,清淨平等覺就是純善純淨,我們要想在這一生修成純淨純善,我常說的,要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放下。

32 要知道,有絲毫的妄想,你的心不清淨、不平等,你就迷了;有絲毫的分別,有絲毫的執著,麻煩就大了!

33 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是輪回心,要把輪回心放下,你才能超越輪回。

34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了,不但沒有這些名稱,連這個念頭都沒有。

35 由此可知,那個世界人心多清淨,這才叫純淨純善。

36 我們向著純淨純善這個目標來學習,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有把握,這決定不是假的!

37 實在說,西方世界是一個學校。人生活在世間,天天都在學習;從佛法裡面講,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生生世世都在學習。

38 中國人常講:活到老,學到老,學不了,我們要理解這一句話。我們用這樣的心態來生活,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。

39 天天在學,無止境地在修學。當然在修學的過程當中,最重要的是指導的老師。西方世界指導的老師是阿彌陀佛,老師好,這是第一個莊嚴。

40 第二個莊嚴是同學好,那個世界的人確確實實都有愛心、都有慈悲心、都有真實智慧,他們沒有妄想、沒有煩惱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貪愛、沒有嗔恨、沒有嫉妒,人人都是好人善人。

41 我們在經上讀到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,那個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

42 不像我們這個世間,我們這個世間人自私自利、貪嗔癡慢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善少惡多,像《地藏經》上所講的閻浮提眾生,剛強難化。閻浮提,就是我們住的地球。

43 西方世界全是善人,一個作惡的人都找不到。不但他們言語造作沒有惡,甚至於動一個惡念的人都找不到,我們常講純淨純善。這是那一個世界。

44 西方世界是法藏菩薩新建立的,建立成功到現在也不過十劫而已,在宇宙之間,這個時間是很短暫的,所以他這個世界沒有原居民,沒有!

45 居民從哪裡去的?都是十方世界移民去的,我們現在叫移民,往生就是移民。

46 移民到那邊去,阿彌陀佛設定了一個條件,這個條件就是心要清淨,心淨則佛土淨,心不清淨的人,那個世界不收留你。

47 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都是心地清淨的人,我們講純淨純善。

48 純淨純善,是如來性德圓滿的現前,我們希望將來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必須要把這兩個條件拿到!

 
 
 
 

 

 
和諧世界從我心開始我心如何能淨先去十惡 
如何能安再去八邪如何能平 
即是除去自性中一切不善 
心常見己過不見人非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六祖惠能大師,在《壇經》裡面講得好,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,真正持戒修行的人,不見世間過。世間人所犯的種種過失,假如他要真的不見,他不就變成白痴。那為什麼叫不見?見如不見,絕不放在心上,是這個意思。修行人總比不修行人聰明,怎麼可能修成白痴?哪有這種道理。見如不見,不放在心上,這叫不見世間過。大師後頭又說得很明白: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是左。你要見到別人的過失,你把別人過失放在心上,掛在口上,常常說這個過失、說那個過失,大師說你自非卻是左,左是下降,你已經墮落、已經下降。在中國過去講,右面是升,左面是下降。我們上講台,從右面升,從左面下降,左你就下來了,就這個意思。又說: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過。他做的不是,我不跟他一樣,我不非,我不錯;我如果也要跟他一樣,自己戒律再嚴,還要批評別人、瞧不起別人,說別人過失,我自己就有過失。這個六祖說得好,真正是提醒我們,我們自己要修行,成就功德,要真正懺除業障,你不明白這個道理,你怎麼行。

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面,佛教菩薩,給龍王說的,就是給我們大家說的:菩薩有一法,能離一切世間苦。我們看到這一句,很動人,非常受感動。一切世間苦,就是十法界。什麼法?晝夜常念善法,我們心善;思惟善法,我們思想善;觀察善法,我們行為善。又勉勵我們,務必要令善法念念增長,不容毫分不善間雜,這都是基本的教誨,我們從這個地方奠定基礎。如果我們生活在順境,所接觸的都是善知識、都是善人,這個不難。必須在逆境惡緣:逆境,生活的環境不好;惡緣,所遭遇的都不是善人,都是來給我們找麻煩,毀謗我們,嫉妒我們,傷害我們,侮辱我們;我們在這個環境當中怎麼辦?常念眾生善!記住,六祖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教導我們: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我們在逆增上緣裡面提升了自己境界,那也是善知識,都是幫助我們提升,我們怎麼可以埋怨別人?惡緣裡面,諸位要曉得,他本來不惡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他怎麼會惡?中國古時候教學,《三字經》頭一句就講:人之初,性本善是泛指一切人,性本來都是善的,他為什麼變成不善?偶爾迷惑了。為什麼以不善的行為對我?他誤會了。決定不可以怪人,聖人跟凡夫不同的地方,凡夫念念都是別人錯,我對;聖人念念別人對,我不對。別人毀謗我,他為什麼要毀謗我?是我做得不好;他為什麼要侮辱我?是我做得不夠好。時時刻刻回過頭來,反省檢點改過自新,決定不可以說別人不對、別人有過失,那我們永遠沒有自新的機會,我們到哪裡去修



 
 

 

 
 
於無量劫積植德行,不起貪瞋癡欲諸想,不著色聲香味觸法,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。

前二句,萬緣放下;後二句,一向專念,正是淨業綱宗